5月26日晚间,杭州银行发布公告称,自4月29日至5月26日期间,该行股票已有15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不低于“杭银转债”当期转股价格11.35元/股的130%(含130%,即不低于14.76元/股),根据《募集说明书》的相关约定,已触发有条件赎回条款。这意味着杭银转债成为继成银转债、苏行转债后,年内第三只提前赎回的银行可转债。
据了解,杭银转债于2021年3月29日公开发行,规模为150亿元,期限为6年。 并于2021年4月23日起在上交所挂牌交易,转股期自2021年10月8日起至2027年3月28日止,初始转股价格为17.06元/股,因杭州银行实施2020年度至2024年度中期利润分配,转股价格先后调整为16.71元/股、12.99元/股、12.64元/股、12.24元/股、11.72元/股、11.35元/股。
市场普遍认为,此次杭银转债的提前赎回可能标志着银行可转债市场将迎来新一轮“提前赎回潮”。近两年,银行股整体走势强劲,2024年1月2日至2025年5月27日,Wind银行指数累计涨幅达56.13%,最高触及7085.79点,成分股皆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这使得多只银行可转债正逐渐逼近赎回线,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6日,南银转债价格已超131元,齐鲁、重银、上银等银行可转债价格均已突破124元。
从财务视角看,可转债的提前赎回对银行具有双重意义:一是降低财务成本,减少利息支出;二是可转债转股后可直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这一机制是银行优化资本结构的关键工具。杭州银行董事会秘书王晓莉此前曾在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杭州银行正在股份增持及可转债转股等方面积极寻求大股东的支持,一旦可转债转股完成,将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接近0.8个百分点。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就此具体分析指出,银行可转债提前赎回能促使投资者转股,进而有效增强银行资本实力,支持其业务拓展和风险抵御,另外,可转债提前赎回也可以降低银行的财务成本,通过减少利息支出来优化其财务结构。而到期赎回则常常反映了股价的长期低迷,影响投资者信心和银行市场评价,且到期赎回需向投资者兑付本金和利息,可能造成资金紧张,尤其对中小银行影响大。另外,若可转债到期未能转股就无法补充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银行可能需通过其他渠道融资,增加成本和难度。
据悉,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外源性方式包括直接增发股票、发行可转债、优先股转为普通股以及政府注资等,而发行可转债相对于其他方式而言比较灵活。但当前银行可转债市场正面临着“旧券退、新券缺”的供需矛盾,发行低迷叠加存量退潮下,银行可转债规模正逐渐缩水。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已有超300亿元银行可转债退市,而新券发行规模仅170亿元,不足退市规模的60%。
曾刚认为,当前市场上新发的银行可转债数量较少,与多重因素有关。监管层面,政策严格限制了破发等不满足融资间隔的连续亏损企业以及财务性投资比例较高的企业实施再融资。另外部分银行转债转股情况冷清,这使得银行在考虑发行新债时更为谨慎。市场环境方面,2023-2024年银行板块虽有一定反弹,但整体估值仍处于相对低位,导致投资者对银行股的未来走势存在担忧,对银行可转债的转股预期不高,股市行情不好,可转债发行难度就会加大,发行成本也可能提高,所以不少银行选择了观望,等待市场回暖再做打算。而且与定向增发和优先股相比,银行发行可转债虽有一定优势,但在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方面作用有限,这也影响了银行发行新债的积极性。
而在当前银行可转债供需失衡的背景下,存量蓝筹转债稀缺性凸显,部分个券转股溢价率已达25%,显著高于18%的历史均值。财通证券分析师孙彬彬表示,当前市场共有10只银行可转债,存量规模或从1700亿元水平降至1000亿元左右,存量大额银行可转债如兴业、重银和上银转债等稀缺性凸显。
免责声明:凡是标有来源“大湾区经济网”均为本网的文字内容原创;图片为政企及百度图库提供。其他均来自本网“授权媒体”或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平台内容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任何责任。
证券之星
证券之星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CopyRight©2024 www.dwq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2394700904@qq.com / 商务合作:1501320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