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站

首页 > 湾区融媒 > 深圳发布

科创绿洲根“深”叶茂 创新之城风景“圳”好

来源:深圳特区报 · 2024-10-05 18:26
小字号阅读量:659

科技创新,是撬动未来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深圳,75年来中国最抢眼的科技创新样本。一个昔日的边陲农业县,仅用40多年的时间,就蝶变成全球瞩目的创新型城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

生产总值增长万余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8万家……今日深圳,创新能级不断升维,科技引擎加速前行,正在向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坚实迈进。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正在崛起。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摄

创新矩阵 深企竞逐全球市场

在深圳市档案馆,一批1978年至1990年间深圳推动科技创新的档案文献公布,一件件珍贵的档案,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城市历史印记。1978年,深圳出台全国首个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政策文件,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真正在深圳落地,也催生了华为、中兴等第一批民营科技企业。

华为成立伊始,注册资金只有2万元、员工10多人,代理香港一家企业的模拟交换机,在跨国电信公司的夹缝中求生存。如今,华为已成长为一家拥有来自全球20.7万名员工、实现年销售收入达7042亿元的全球领先的ICT巨头。

任正非在《创新是华为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文中写道:“华为的发展历程使我们体会到,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华为大力鼓励创新,因为创新是唯一生存之路,也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全球首款三折屏手机、全球首款直连卫星手机、全景智慧汽车系统、鸿蒙操作系统、云计算、物联网等创新性引领性产品持续喷薄涌现。华为在研发创新上投入巨资,致力于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持有全球有效专利超过14万件,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判断一个城市创新能力如何、是不是创新高地,最简单的办法是看它有没有孕育出一批世界级的创新型企业。

在深圳,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企业茁壮成长,已经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行业龙头;迈瑞、云天励飞、微芯生物、优必选等一大批创新活力十足、高成长性的明星企业,成为各自领域的“小巨人”。而更多如韶音、欣旺达、普渡科技、越疆科技、码隆科技、碧兴物联这样的“小而美”科技企业,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引领行业。

建市初期,深圳整体科技水平落后。1992年后,深圳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突破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持转型升级、创新驱动、质量引领、绿色低碳发展方向,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00年的212家,增长到2023年的2.47万家,23年增长百余倍。大企业“龙头”带动、中小微企业“特尖专精”,使深圳成为世界创新版图的重要一极。

企业唱主角造就了深圳“6个90%”的创新密码,让企业创新“规模效应”日渐显现。近年来,深圳陆续出台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方案18条、“四链融合”意见17条等系列文件,支持各类企业加快创新发展。

“深圳将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让大企业‘顶天立地’、创新企业‘开天辟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市科创局局长张林表示。

聚焦前沿 原始创新成果丰硕

今年年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由南方科技大学参与完成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以及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两项成果入选。

图片由南方科技大学提供。

“十大进展”代表中国科技最前沿,深圳独得其二,不仅展现了其在前沿科研的深厚实力,也标志着这座城市原始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30多年前,深圳的科技基础几乎为零,没有一家“大院大所”。

1996年,当全国在探讨科研院所改革时,清华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大胆创新,共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开启了中国新型科研机构的崭新探索。从此,深圳告别没有大院大所的历史,逐渐建起、拥有了一支实力雄厚、加速成果产业化的顶级科研院所。

创新载体不仅是城市创新活力的一面镜子,也是培植科技成果的一片良田。深圳积极支持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协同联动、错位发展,目前,深圳有国家、省、市各级创新载体3800多家。

在河套合作区,依托不断聚集的创新载体,160个高端科研项目先后落地,初步形成了国家重大科研合作、深港独角兽、港澳青年创业等“六大科创集群”;在光明科学城,布局建设了鹏城云脑Ⅲ、自由电子激光、材料基因组、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创新要素正在源源不断地集聚。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研发经费投入有限,科研人员和机构短缺,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科技领域投入强度不断加大,并通过特区条例的形式规定必须将一定比例的财政科技资金投向基础研究。目前,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5亿元,已经连续8年两位数增长,占GDP的比重由2014年的4.02%提升至2022年的5.81%。

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孕育出大量原始创新成果。目前,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59万件,连续20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五年蝉联全球第二位。

位于南山区大沙河西侧的深圳高新科技园南区以及生态科技园。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锚定一流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今年的ShenTech科创训练营,来自沙特的营员Amr Shalan深度走访深圳科技企业及供应链厂商,震撼于多种多样的创业资源,并期待成为深圳创新生态网络中的一员。

Amr Shalan表示,在深圳,从材料及芯片、零部件及装备到制造厂商,聚集形成具备世界级竞争力的科技供应链体系。可以说,这个极具活力的供应链生态,是硬件创业者梦寐以求的热土。

深圳市科技园。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在创新创业者看来,深圳不仅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撑,更在金融、人才、量产、市场等支持方面拥有优势。

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1979年建市时,深圳只有两名工程师,吸引人才成了城市发展的首要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引进了一批科学家,目前全市各类人才超679万人,高层次人才2.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活水浇灌。深圳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出一系列促进天使投资和风投产业发展的政策,大力发展风投创投,通过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帮企业跨越“死亡之谷”;成果转化交易方面,通过深交所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累计服务各类项目超2000项,实现了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的高效融通。

目前,深圳正全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入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优化外籍人才服务。深化深港科技创新全面合作,实施深港澳科技计划项目,争取联合新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建立深港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平台。推动科研物资跨境自由流动,探索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返回大湾区经济网首页返回深圳发布频道企业号入驻

免责声明:本网所刊登资讯均来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平台内容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档

本网站由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站由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2024 www.dwq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2394700904/合作热线:18988727876

京ICP备19030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