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站

首页 > 湾区资讯

从上学到养老,听大湾区人讲述5年之变

来源:环球时报 · 2024-10-24 22:49
小字号阅读量:2068

  民生融合是建设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三地居民“心相融”的关键。多年来,随着“湾区标准”出台,“港车北上”“澳车北上”落地,“港澳药械通”“跨境理财通”“湾区社保通”等一系列便民措施推出,港澳民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多位受访者更是直言“从基层的生活能感受到方方面面的融合”。在此次粤港澳大湾区采访中,《环球时报》记者对话两位“新香港妈妈”、多名澳门长者以及内地居民,听他们讲述大湾区的新变化。

  “新香港人”:湾区融合在老百姓的一日三餐中

  根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在香港的741万人口中,有32%的居民来自内地、台湾和澳门地区,所谓的“新香港人”早已成为香港社会各个方面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两位“新香港妈妈”,她们谈到自己多年来的跨境生活和孩子的上学问题,最大的感受就是“现在两地差别越来越小了”。

  来自四川的杨女士目前在香港一家出版单位工作,她因工作与来自香港的先生相识,成家后于2009年和儿子到香港定居。采访期间,《环球时报》记者参观了杨女士一家位于香港太古城附近的家,虽然从总面积来看不大,但打理得十分干净,整体的纯白色调丝毫不显拥挤,且在空间利用上非常有“研究”,甚至能多分出一间客房。杨女士开玩笑说,香港住房寸土寸金,家里每一个角落都要好好考虑规划。

  刚到香港时,杨女士能感受到香港人面对内地人的优越感以及对内地的误解。公司司机甚至问她:“四川有游泳池吗?”至今提起来,她还是觉得好笑,“许多香港人对内地城市是没概念的,他觉得四川可能就是个类似太古城这样的小区”。杨女士表示,随着港人北上消费,美食将两地融合在一起,吃了川菜,他可能就了解美食背后的地理,湾区融合就是在老百姓的一日三餐中。

  采访过程中,《环球时报》记者与杨女士的儿子聊起来,了解到他目前在香港科技大学上本科二年级,正在学习计算机相关学科,且对目前最热门的人工智能(AI)技术兴趣颇深。记者特别注意到,Simon的普通话非常标准且流利,不禁询问“以前是否在内地上过学”。“没有,是我们一直在家里坚持让他学习普通话。”杨女士对记者说,她和先生非常重视普通话学习,即便先生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可能口音不太标准,但她在家一定要和孩子以普通话对话。Simon提到,现在香港学校对于普通话的重视程度也很高,“现在的年轻人不会出现不会说普通话的情况了”。

  海女士的家庭既是典型的“双非”家庭(即父母非香港永久居民,子女出生在香港),也是典型的跨境就学家庭。原本他们来自深圳,但两个孩子都是从小在香港上幼儿园、小学,中途一度在深圳上学,中学后又回到香港。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海女士介绍称,一家人如今住在深圳,在小学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需要来回跨境,“但是孩子们都非常独立,从小自己坐港铁来回没有问题”。现在到了中学,家里又在香港租了一套房,方便孩子上学。

  在谈及孩子们在深圳和香港上学有何不同时,海女士认为,两地教师都有各自严格的地方,但“卷”的方式又截然不同。“内地的基础教育要扎实很多,(学生们都会)数学口算,连体育都特别厉害”。她认为,在香港的孩子们运动量没有深圳的大,“深圳的学生们还要参加体育考试,要求每天都要跑步、跳绳,这些差距还挺大的”。不过,香港相对来说属于小班教育,每个老师管的孩子较少,因此针对个人学习来说比较细致,“老师看作业时会非常认真,要求很高,学校的规矩也很多”。《环球时报》记者好奇地问了一句:“香港的校运会和深圳有何不同?”海女士说,香港的项目会更丰富一些,因为学校人少,老师们可以挖掘孩子做各种体育项目的潜力。她提到,自己孩子除了英语和数学,也上过乒乓球、排球、拳击、篮球、足球等课外兴趣班。

  对于未来升学意向,两位母亲都非常尊重孩子们的自主选择权。海女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孩子应该暂时都是在香港上中学了,但到大学就看他们自己,是想出国读书,还是留在香港,或者到内地升学都可以的。

  杨女士的儿子则已经面临未来就业或继续读研的问题,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目前他所关注的行业,还是国外的研究更加先进,如果条件允许,更希望能出国进行深入的学习。不过有趣的是,在就业方面,他反而提到更加青睐国内,“AI行业在国外已经饱和了,但是国内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杨女士的观点让记者印象深刻:她认为,对于像自己一样的普通民众来说,不会特别去关注政策上的大方向,但是从基层的生活能感受到方方面面的融合。“现在往来的人多了,香港人也能北上,看到内地年轻人会在地铁上让座,内地商家服务态度很好,一传十十传百,这种互相认识和了解才是最重要的。”

  交通便利,湾区消费实现“双向奔赴”

  “我正在深圳看音乐剧,吃完饭回去。”在与《环球时报》记者约定采访时间时,居住在香港的姚女士给出这样的答复。如今,她与很多香港居民一样,周末选择北上吃饭、逛街。自通关后,湾区居民的跨境消费比过去更加频繁,而消费项目也不仅局限于吃喝或代购,更是深入到如物流、体验类消费(如看剧、玩密室逃脱等),甚至家装行业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姚女士周末的一天常常这样安排:她提前和朋友约好在深圳的餐厅吃饭,下午再逛街,晚上不着急的话便吃完晚饭再返回香港。近来她和周围的朋友常在深圳做的事情包括看音乐剧或表演、去泡澡、到水贝市场购买首饰、玩剧本杀或密室逃脱,以及偶尔理发或美甲。

  有趣的是,姚女士有时甚至会特意跑一趟深圳处理快递,“偶尔在电商平台买的东西想要退货,从香港直接寄会不太划算,(深港)口岸就有各种快递点”。她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如果将收货地址设在香港,可以看见一些电商卖家提供与内地不同的送货/退货方式,比如可以选择直邮或使用集运。不少平台现在都在深圳设有集运地,香港的买家可选择先送到集运地,再过关送到家里,能省去不少邮费。退货也是一样的,有一些商家可选本地退货,但是相对会贵一些且适配的店家还较少,大部分还是需要到口岸退货。

  “有没有买过大型物件?”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姚女士提到,自己家里如餐边柜等家具,都是从内地电商平台上购买的,“就是有些可能不包安装,需要自己组装”。不过,她也提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家也提供本地安装服务。

  至于每次回深圳的手续,姚女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自己不具有普遍性,虽然原居住地是在广东,“但我当时是从国外直接回到香港,因此签注是在护照上,每次从香港到深圳如果想要搭乘高铁,出入关就需要带香港身份证、内地身份证和护照三种证件,比较麻烦”。不过她提到,通关之后这段时间,要比原来方便不少,虽然仍需带上这几个证件,但是可以直接在闸口刷证件过关,而以往还需要走人工通道盖章,“护照很快就被盖满了需要更换”。姚女士说,如果是香港本地人,其实过关程序是更加便捷的,他们只需要带香港身份证和“回乡证”即可。

  从香港到深圳的交通方式,近年来也有了更多选择。除了高铁,船渡和大巴都有非常多的线路,居民会根据目的地选择不同的出行手段。姚女士说,她会关注口岸的运营时间,有时候玩到太晚就会走不同的路线,“通常我会坐地铁,但是我有时也会去深圳南山区,楼下就有一趟大巴直接到深圳湾口岸”。

  近来,香港市民赴深圳山姆、开市客、盒马等大型超市爆买的情况已经不再是新闻。深圳居民何女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前些年香港市民委托代购的情况较多,而通关以后,更多人愿意自己亲自来,不仅作为一种纯粹的物质消费,也带有一种外出游玩的心态。香港本地的旅游平台上推出不少如“深圳购物一日游”的项目。《环球时报》记者在某平台搜索到一款“深圳前海山姆/开市客/盒马购物包车一日游”的产品,单人价格从6人团的163元至2人团的299元不等,团队在规定口岸集合;如果愿意参加更高档的497元6人团,则可以享受上门接送。  

停在深圳前海山姆旗舰店门口的大巴。王 冬摄

停在深圳前海山姆旗舰店门口的大巴。王 冬摄

  在前海山姆会员店的停车楼,《环球时报》记者简单统计了一下,发现悬挂粤港两地车牌的“保姆车”几乎占据停车场的1/5。山姆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一到周末,卖场里大半都是香港人。

  港人北上消费热情不断,那么现在内地居民南下又会进行哪些消费?何女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除了纯粹的游客外,其实从以前开始,广东人去香港就有购买药物、化妆品和金饰等产品的习惯,虽然现在电商发达,但内地居民有时还是更信任“眼见为实”的产品。此外,有一些特定在香港举办的表演活动,或提前在香港上映的电影,也会吸引内地居民前去观赏。

  澳门长者谈横琴养老:被远景吸引而来,对近况比较满意

  早上10时半,小横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热闹起来。在一间挂满了温馨照片、放置着居民手工作品的房间中,澳门长者向《环球时报》记者讲述了在内地养老的故事。这些故事时间跨度超过十年——从横琴尚是一座荒芜、亟待开发的岛屿开始,到成为配套设施齐备的宜居家园。如今,澳门和横琴在政策的推动下越走越近,他们期待两地社会能有更多联结,让横琴的社区生活更有“温度”。

  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前,69岁的关韶婴刚刚从横琴口岸过关,来到小横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关韶婴说:“我住在横琴,平时会回去澳门上课。澳门理工大学有一个长者书院,退休的长者可以像大学生一样,在学校里学习不同科目。”  

7月19日,人们在横琴口岸排队通关,准备前往澳门。赵 霜摄

7月19日,人们在横琴口岸排队通关,准备前往澳门。赵 霜摄

  在琴澳之间穿梭,这是关韶婴的日常生活。据她讲述,大约在10年前,还没有退休时,她就在横琴购置了房产,“我们被横琴的远景设想所吸引,加上它与我们所住的澳门氹仔距离很近,当时又开始试行澳门单排车跨境等业务,我们就决定来这里买房养老。”

  66岁的陈丽华和关韶婴经历相似。她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2015年左右,由于发展受国家重视、房价又相对较低,横琴的房子在澳门卖得很火爆,“大家都是领着号、排队去买房,其中不乏即将退休的长者。”

  据陈丽华和关韶婴回忆,在买房后几年时间里,她们没有在横琴立刻住下来。陈丽华表示,当时横琴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发展好,居民入住率不高,她和丈夫一年才过来一次,大年三十还需要开车1小时去横琴码头,才能买上需要的东西。“尽管空气和自然环境比澳门更好,但还不够热闹。”关韶婴说,“但我始终抱着‘开荒者’的乐观积极心态,期待横琴之后的发展。”她将当时的横琴比喻为多年前的澳门氹仔,“总会有一天从一片荒地中长出林立的高楼”。

  如今,从横琴口岸出发,顺着天沐河走,沿途可以看见许多高楼。在当地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的胡丹娜对记者表示,自2009年横琴新区挂牌成立以来,横琴岛上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近年来,横琴持续推进养老产业发展,吸引不少相关企业投资,但记者在采访过程也了解到,目前横琴的专业养老机构有待增加,发展潜力仍然很大。

  陈丽华居住的小区由小横琴社区管辖。据小横琴社区党委副书记罗晓琪介绍,社区现有户籍人口9746人,常住人口约16000人,常住澳门居民约1615人。近几年,小横琴社区下辖的居民小区入住率有明显提升。罗晓琪表示,这背后的原因除了基础设施发展,还有政府加大对居民服务的投入。

  63岁澳门长者梁爱花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她喜欢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包括唱歌、跳舞、书法、插花等,“这让我感觉不寂寞”。据梁她介绍,在社区还能享受到其他福利,“年纪大一些的人在社区吃饭只需3元钱,还是四菜一汤。”

  梁爱花所说的是小横琴社区的“长者饭堂”。据罗晓琪介绍,“长者饭堂”的餐食受政府补贴,60—79岁本地户籍长者个人仅用支付3元一餐;60岁及以上非本地户籍长者个人支付6元一餐;80岁以上则免费用餐。横琴其他社区也提供这一服务。

  罗晓琪提到,社区还有在长者群体中非常受欢迎的理疗服务,此外,澳门的医生也会常来坐诊。对于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群,社区会安排志愿者提供上门服务。现年67岁的澳门长者林文发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他的身体比较弱,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对他来说很有用,“现在,我自己待在横琴的房子里,照顾自己和养的两条狗。”

  据罗晓琪介绍,在横琴这边购房的人群,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长者,不只有澳门人,还有来自北方的退休人士。社区的工作人员会说粤语和普通话,能拉近与长者之间的距离。

  在小横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对面,就是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以下简称“澳街总”)在横琴的服务中心。这里聚集了前来办理事务、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陈丽华说,如果没有这个服务中心,她可能会放弃在横琴长期生活,“澳街总会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同时这里也有各种社交活动。”

  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横琴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田翼对记者表示,在澳门,澳街总是领导澳门各区街坊会和附属机构的社团,在内地,它更像是一个大型居委会,为包括澳门居民在内的横琴居民提供服务。据他介绍,澳街总给横琴带来了澳门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牵头做基础服务的情况下,动员更多志愿者加入社区服务工作。记者看到,许多参与服务中心工作的人员都是年龄较长的附近居民,他们组织其他居民参与答题、扔飞镖等游戏。田翼说:“通过做活动的方式,我们能让居民更快融入横琴生活。”

  (记者 张雪婷 赵霜 杨沙沙 王冬)


大湾区
返回大湾区经济网首页返回湾区资讯频道企业号入驻

免责声明:本网所刊登资讯均来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平台内容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档

本网站由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站由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2024 www.dwq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2394700904/合作热线:18988727876

京ICP备19030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