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站
2017年1人、2020年11人、2023年27人、2024年41人……这是一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助力救人的数据。深圳加快打造“AED第一城”,AED与懂急救、敢施救的市民共同织就生命之网,守护市民健康。记者13日从深圳市急救中心获悉,截至目前,深圳在公共场所大规模配置AED超4.3万台,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全民急救普及率达4.92%,全国领先;AED助力挽救128条鲜活生命,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仅7岁。
越来越密,公众场所随处可见
去年11月,一名乘客在深圳地铁1号线深大站突然晕倒,深圳地铁安检员谢博宇、轨道公安分局民警温增尧、车站值班站长卢健鹏等人经过检查,判断该乘客无意识、无呼吸,立即拨打120,取来AED,为该乘客实施心肺复苏,并用AED电击除颤,期间,受过急救专业训练的市民万先生伸出援手,加入急救接力。
直到南山医院急救中心人员到达现场,卢健鹏和万先生才停止心肺复苏操作,把乘客交给医生并协助医护人员将乘客送上救护车。因为救助及时,该乘客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发生在医院外的心脏骤停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在120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前,有一个急救空窗期,此时第一目击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AED除颤,是最有效的抢救方法。心脏骤停发生后,如能在1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并在3至5分钟内进行AED电击除颤,可使其存活率达到50%至70%。
在深圳的机场、地铁站、火车站、体育馆等人员密集公众场所,随处可见一个绿色盒子里装着AED,屡次立功助力救人。据市急救中心透露,每次发布AED安装计划后,就会收到很多公共场所安装的申请。热心市民李女士发现,点开手机微信小程序“AED地图”,代表AED的红点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密,一键即可查询离自己最近的AED。
敢用会用,累计培训逾87万人次
AED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让市民“敢用、会用”才是关键。
应急救护知识,像为深圳人撑起一张隐形的急救大网,关键时刻能拯救生命。市急救中心推出全国第一个自主研发、有知识产权的急救培训课程,独创“一评二识三呼四救”急救流程,内容包括心肺复苏、AED使用、外伤止血包扎、紧急翻身、异物卡喉急救法等。学员通过一天的培训学习,能迅速掌握急救相关知识和技能,并且在通过考核合格后,获得深圳市急救中心颁发的《初级救护员证》。
自2018年起,市急救中心每年向政府申请拨款实施免费公众急救培训项目,到2024年累计培训人数逾87万人次,全民急救普及率达4.92%,全国领先。这些数据的背后,则是无数生命得以挽救的动人故事。
深圳公众急救培训让越来越多的市民“该出手时就出手”。近年来,市急救中心举办“救人英雄”表彰大会,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都是在生死攸关时刻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却让更多生命得到延续的希望。 普通市民敢急救的底气,则来源于法律保障。《民法典》第184条明确:“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2018年10月1日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也创新性提出了“现场紧急救护免责”的规定,给予施救者最切实的法律保障。
科技赋能,视频连线指导市民施救
“按照我数的频率来,1234、1234、1234……找人去拿AED,打开AED开关,继续按压不要停。一直做到急救医生到达为止。”去年5月,一名患者因突发状况倒地,呼吸急促且失去意识,其家属紧急求助120,市急救中心120调度员周小瑶即刻派遣救护车前往,并开启了视频连线指导家属施救。
早在2021年,深圳120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PDS)上线,去年增加了“视频指导”功能,120调度员可通过视频实时查看施救者采取的急救措施是否规范并加以纠正,告诉市民如何取并使用AED。
每个市民都是城市安全的守护者,科技让普通市民也能抓住“黄金4分钟”。截至去年底,深圳120已使用视频连线指导呼救者成功自救互救240次。
免责声明:本网所刊登资讯均来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平台内容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任何责任。
大湾区经济网属于粤港澳三地有关职能部门共同监管、粤港澳三地有关商协会支持的官方权威指定信息推进传播平台
本网站由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站由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2024 www.dwq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2394700904@qq.com / 商务合作:1501320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