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湾区
东京湾区位于日本本州岛,包含东京及其周围的7个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城市基础设施最为完善的大都市圈。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和国际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商贸中心、消费中心。
东京湾区是著名的产业湾区,精于技术产业,是日本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心脏地带,面积占日本国土的9.6%。聚集了日本三分之一的人口、三分之二的经济总量、四分之三的工业产值。设立了263所高等教育院校,拥有东京大学、庆应大学、武藏工业大学、横滨国立大学等大批日本著名高等学府;
东京湾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太平洋海岸,以东京为中心,以关东平原为腹地,是日本政治、经济和产业中心,是一个纵深80余公里的优良港湾,为东西两侧的房总半岛(千叶县)和三浦半岛(神奈川县)所环抱,通过两个半岛之间狭窄的浦贺水道与西邻的相模湾会合后,与太平洋相连。面积约1320平方公里。依托东京湾发展起来的东京大都市圈,包括东京都、琦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等一都三县,面积13562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5%。
主要城市有东京、横滨、千叶等,常住人口近4000万,聚集了日本约1/3的人口,最高时,汇集了日本2/3的经济总量和3/4的工业产值。钢铁、石化、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十分发达,东芝、三菱、佳能、索尼、本田等多家世界知名企业都在东京湾。东京湾拥有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木更津港、横须贺港等多个港口,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和国际金融、交通、商贸及消费中心
东京湾区与全球主要城市之间建立发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紧握全球第一次产业转移机遇,建成了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在汽车制造、精密机床、电子产品等领域引领全球发展。因此,东京湾区也被称为“产业湾区”。
东京湾区内的东京市就聚集了全日本20%的大学和30%以上的教员,集聚了全日本25%以上的民间研究机构和全日本50%的顶级技术型公司。2018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7家金融企业、4家汽车与零部件企业、10家TMT企业的总部位于东京。而即便是美国传统的经济中心纽约,在2018年也就只有世界500强企业中的4家TMT企业总部。
发展路径
东京湾的开发始于江户时代(1603-1867)。17世纪初,因日本的政治中心由关西地区向关东地区转移,江户(东京旧称)逐渐成为日本新的经济中心。至德川时代中期,江户已是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商船到江户港(东京港)停泊,17世纪末时江户人口数已达100多万。但是,直至19世纪中叶,东京湾区还只是一个物流中心。东京湾区的形成主要是明治和昭和时代,东京、千叶和横滨等通过围海造地形成的湾区。
自明治时代,由于优良港湾条件以及19世纪下半期后的不断填海造陆,工业沿着东京湾西岸东京和横滨之间发展,形成京滨工业地带。
但在20世纪初期日本军需经济的影响下,政府逐渐主导整个东京湾区港口的建设,彼时的东京湾区港口主要服务于军工产业,现代化的产业贸易并未大规模展开。
军工需求带动重化工业分散布局。东京都的临海区域空间狭小,很快便不能支撑东京湾区的工业用地需求,而随着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保障军需物资的高效输送,日本政府力推“重化工业”向东京湾第一良港之称的“横滨港”聚集,从此神奈川县的临港地区形成了重工业基础。
二战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得环绕东京湾的海滨90%都被开发为人工海岸线,人工岛屿相继产生,工业更沿岸向东、向北扩展,成为京叶工业地域,是日本发展加工贸易的心脏地带。
二战后,日本的主要工业转向满足民用需求上,如1957年神奈川县工业生产额超过8000亿日元;从产业门类上看,输送机械、钢铁、化工、电器机械四大种类合计占比超过55%,而千叶县此时也开始聚集以能源为主为大型工业企业。
20 世纪50年代之后,东京湾区把握住了全球第一次产业转移的机遇,建成了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由于东京湾区具有东京港、横滨港、川崎港等优良港口,以及发达的铁路、公路网络,适合以原材料进口和制成品出口为基础的工业生产及供应日本国内外市场,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工业在东京湾区聚集,并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东京湾区集中。当时,东京湾区的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工业,造船、汽车等组装业,以及造纸、食品、服装等轻工业同时得到了发展。随着工厂及人口的集中,带来了土地、工资等要素价格上涨,以及工业用水不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各种产业过度聚集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产业振兴扶植政策,旨在摒弃该湾区原有资源消耗型产业,通过贷款和财税减免来扶持新兴产业和低能耗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产业需求的推动下,临港工业经济加速发展,临港工业用地快速增长。尤其是自20世纪60年代始,日本经济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而环绕着东京湾的滨海地带也在这一过程中被开发成人工海岸线,通过填埋、堆砌形成了众多人工岛屿,这些港口也成为原材料输出与工业成品输出的枢纽。
但这时东京湾区里的港口存在多重问题,一方面是东京湾区早期发展缺乏规划和管理,东京市人口剧增,城市化快速扩张,另一方面则是港口间同质化程度高,且管理不善、经营混乱,经常出现大量货船在港口积压的情况。例如在1959年东京港解禁,东京港出入的货船数量猛增,大量货船、货物滞留,甚至在1961年时出现60余艘货船滞港100天以上的状况。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政府先是在1951年制定《港湾法》,强化了政府在港口总体规划中的权力,明确了由政府对整个国家的港口发展起主导作用。随后又于1967年由运输省港湾局提出《东京湾港湾计划的基本构想》提案,建议通过市场化分工,确定各港口的不同专攻领域,同时建议把东京湾区内包括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和船桥港(船桥港后整合进千叶港)等在内的7个港口整合成为一个分工不同的有机群体,形成一体“广域港湾”,以改善港口基础设施不足、缓解港口之间恶性竞争等问题。
20 世纪70年代开始,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在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下,东京湾区的部分夕阳产业从逐渐向日本其他地方及周边国家转移。
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重化学产业政策,其化工原材料供给基本来源于进口,有效遏制了该湾区的生产污染;
20 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快速发展及日元大幅升值,东京湾区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速度加快。在上述产业经济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东京湾区的产业逐渐向高附加值工业、服务业及新经济方向发展。
20 世纪90年代又推行了后石油危机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能耗小、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中高级重化学工业,致使该湾区的环保质量进一步提升。
1986年起,湾区内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由西端川崎市横越该湾至东端木更津市,大部分公路由长的海底隧道组成,又加建了一座桥及人工岛。
在历经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四个时代后,东京湾区形成了一个产业分布均衡、以第三产业为主、辅以发达高端制造业的产业生态。
东京湾区现代经济开发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背后也有着惨痛的发展教训。其湾区发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即使后来多起严苛的法规出台,规范改善工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但污染带来的代价,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如何平衡发展和环境的关系,是其他湾区建设最需要重视的问题。
发展概念
城市群涵盖了多个行政区,当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人力、资金、科技、信息等要素是全方位流动的,要使城市群的“多核、多圈”聚合为新的“核心区”,以开阔的“叠合、共生”视野对外辐射扩散来谋取更大的整体利益,这就需要通过制度安排给予区域内的融合发展模式进行统筹规划。
1950年,日本政府就制定颁布了《国土综合开发法》,1956年颁布《首都圈整备法》并制定开发计划,1956至1999年,又先后5次对东京湾区的规划和开发方针进行修改,从而助力东京湾区经济形成。
日本现今并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其首都是东京,日本的宪法也并没有像其他国家宪法那样规定了首都所在,只在一部1956年的《首都圈整备法》中提到东京及周边地区,即东京湾是“首都圈”的概念。
——混乱时期-1950以前
东京湾六大港口各自为政、无序竞争、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急速发展-1960
《东京湾港湾计划的基本构想》颁布,鼓励各个地方对港口进行规划协调,防止不同港口由于费用差异而引发恶性竞争,尽力确保港口群的利益。东京湾区具有临海特性和首都功能,尤其是60年代新干线的构建,使得东京有机会和别的城市便捷对接,提升了人口的汇聚速度,无论是知识经济还是服务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助力。
——渐入佳境-1990
日本形成了“第五次首都圈”方案,又一次重点提及了东京的核心功能,并且决定开展“工业分散”战略,对制造业进行外迁,这较好地缓解了东京的人口剧增压力。
行政区划
东京湾区由6个港口组成,分别是位于西岸的东京港、川崎港、横滨港、横须贺港,以及东岸的千叶港、木更津港,这些港口均由地方自治管理。 该城市群从东京湾的千叶开始,经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大阪、神户直达北九州的长崎,呈条带状。
其中横须贺港为驻日美军及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基地。这六大港口与羽田、成田两大国际机场和东海道等新干线一起,构成了东京湾与日本和全球主要城市之间海陆空立体交通网。
银座所在的中央区,是东京都最为繁华的“不夜城”——三菱日联银行、三井住友银行和瑞穗银行三大金融集团为代表的日本金融业,以“日本制造”闻名的日资世界500强和本地龙头制造业公司总部均聚集在此。
发展特点
东京湾区发展的特点,首先是以自由贸易和全球化为前提的制造业合理布局。战后,日本以出口产业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实际上是建立在大进口基础之上的,即能源和原材料对海外的依赖。
京浜、京叶两大工业地带以东京为中心,分别向环抱东京湾的两侧延伸。这种布局将工业地带与东京主要城区大体量人口进行了一定的隔离。这两个战后兴起的工业地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出口实力最强的新型工业地带。
其次是能源配置上的效率。东京湾的两大工业地带上分布有众多依赖能源进口的火力发电厂和炼油厂等能源工业,给工业地带本身及其腹地的城市提供了稳定、廉价、多样化的能源。
第三,东京湾的港口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从全球进口从粮食、水果到奢侈品的消费物资,供应东京大都市圈。在日本全国按金额计算的货物进口量中,东京湾占到了38.3%。
第四,湾区为城市拓展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可能性。东京湾海岸线的90%已被开发,形成了许多人工岛屿。其填海造地始于江户时代,战后更是实施了规模庞大的填海造地工程。
不过,东京湾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其在战后工业化前期,什么都往海里排,往天上排,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社会事业
拥有良好的金融实力,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稳定在全球前五位,其金融业主要依靠银行业进行支持,银行类金融机构数量占湾区所有金融机构数量高达35%;
东京湾区R&D投入强度呈现平衡的状态,基本在 3.5% 左右浮动;其中,企业R&D投入贡献率约在72%,政府R&D投入贡献率约在20%,其他非营利性社会机构 R&D 投入贡献率约在8%。
·居民垃圾分类水平全球最高;
·年均吸引外籍游客556万(截至2016年);
·Global Forest Watch公布的东京湾区森林覆盖率约为45%,地表水、黑臭水体占比0%;
·居住区域与就业区域分割明显,就业集中在海岸线,居住分散在各个城市;
·东京湾区交通网络极度发达,城市间“一小时生活圈”已经完全实现。
2015 年,东京首次进入国际智库 2thinknow 创新城市排行榜前十。2018 年,东京超越伦敦、纽约,成为首个世界排名第一的亚洲城市。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2018 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东京—横滨地区凭借世界第一的 PCT 专利和科学出版物数量,摘得全球创新集群排行榜桂冠。
产业经济
东京湾区以先进制造业、金融和化工业为主,在庞大港口群的带动下,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十分发达;在汽车制造、精密机床、电子产品等领域引领全球发展;并且,三菱、丰田、索尼等一大批世界五百强企业总部设于此地。
东京湾区集中了包括钢铁、有色冶金、炼油、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现代物流等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产业地带,还建设了金融、研发、文化和大型娱乐设施、大型商业设施等,成为世界有名的金融中心、研发中心、娱乐中心和消费中心。
第三产业占比约为82%(截至2016年),退出了石油、化工、钢铁等重工业生产,重点布局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成长性高的服务行业、奢侈品生产业和出版印刷业;
2022年,东京湾区拥有38家世界500强公司。 [8]2021年东京湾区GDP为20940亿美元。 [8]2021年东京湾区人均GDP为46824美元。
东京湾区官办金融业为具有潜质的高端服务业企业(集中在信息化与数字化领域)追加信用担保且至少承担一半,这不仅带动了企业的创新水平和工业化率,而且使其享有其部分收益的分配权。
人才教育
东京湾区拥有263所大学高等教育机构(2013年统计),注册大学生人数超过127万。
拥有东京大学、庆应大学、武藏工业大学、横滨国立大学等大批日本著名高等学府;佳能、三菱、丰田、索尼、东芝、富士通等国际知名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首都圈港湾合作推进协议会”成功帮助原来隶属于日本文部省的高校与研究所争取到独立法人机构的地位,增强了高校与研究所进行产学研的动力。
东京湾区有号称“日本硅谷”的筑波大学。
这些机构不单单在人才输出上为产业服务,在研究合作上,部分大学和研究所作为独立法人机构也拥有更大的行政权力来分配研究资源。除了高校,企业也高度重视研究和科技创新:丰田、索尼、三菱、东芝等企业成立的研究所不胜枚举,也成为推动产学研体系的关键力量。
交通运输
东京湾区拥有包括成田、羽田机场两大主要机场在内的6个机场。
填海造陆
日本一直有填海造地的历史,东京湾的填海造地始于德川家康,战后更是实施了规模庞大的填海造地工程,自1868年以来共填海造地252.9平方公里。
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大部分相关设施也都将建立在东京湾填海造地之上。这一大块填海地对东京湾周边城市发展的作用非常大。
当年,德川家康迁到江户时,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平坦的土地,前海后山。丰臣秀吉让德川家康迁到这个地方,实际上是为了限制他的发展。所以东京湾从德川家康时代就开始填海,如银座等,过去都是海,是填出来的。
战后由于土地私有权益的强化,使城市建设的土地利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填海造地越发显现其重要性,填出来的土地可以用于建设一些大规模设施。填出来的土地是日本政府可以支配的,既可以在上面摆工业项目、垃圾处理场、发电厂等这些需要与周边居民保持一定距离的设施,也可以营建机场和港口等大型交通设施。后来迪斯尼乐园等很多大型娱乐设施也放在了填海造地之上。再后来大型商业设施、会展中心、新CBD和高层临海住宅等新城区更是在临海地区拔地而起。可以说,东京湾给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拓展空间。
免责声明:凡是标有来源“大湾区经济网”均为本网的文字内容原创;本内容为编辑独立观点,不代表大湾区经济网立场,文中图片为政企或百度图库公开检索及配图。其他均来自本网“授权媒体”或互联网,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本网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侵删。
大湾区经济网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