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站

首页 > 湾区城市 > 广州 > 最新动态

生产总值31032.50亿元!2024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来源:大湾区经济网 · 2025-04-11 17:33
小字号阅读量:8.09万

大湾区经济广州报道,4月8日,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共同发布2024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24年,面对内外需求不振等市场周期性问题,以及新旧动能转换接续带来的经济增长结构性调整压力,广州市深入贯彻省委“1310”具体部署及市委“1312”思路举措,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推动稳增长政策发力见效,在新动能不断蓄势聚力的支撑引领下承压前行。全年全市经济大盘运行平稳,城市活力持续显现,发展质效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image.png

一、综合

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31032.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4.47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7839.45亿元,增长0.7%;第三产业增加值22858.58亿元,增长2.6%。三次产业结构为1.08:25.26:73.66。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5%、8.1%和9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64171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3052美元),增长1.4%。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127.07亿元,比上年增长2.6%,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2.3%。“3+5”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计实现增加值10022.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2.3%。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9.9%。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6.8%。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4.3%,占工业投资额比重为39.7%。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5329.62亿元,增长4.3%,占第三产业比重为67.1%。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3322.66亿元,增长3.7%,占第三产业比重为58.3%。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3070.00亿元,增长3.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7.8%。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年末常住人口1897.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10万人,城镇化率为87.24%,比上年提升0.48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1075.02万人,其中,户籍出生人口11.43万人,出生率10.72‰;死亡人口5.48万人,死亡率5.14‰;自然增长人口5.95万人,自然增长率5.58‰。户籍迁入人口16.52万人,迁出人口4.05万人,机械增长人口12.47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83.31%。

image.png

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4.33万人,帮助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1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4.05万人。促进创业5.18万人次,创业带动就业12.46万人次。全年累计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3.56万人次。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1%。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上涨0.3%,衣着类上涨3.1%,居住类上涨0.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3%,医疗保健类上涨0.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7%。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2.0%,其中,能源类下降3.5%,高技术类上涨0.2%;轻工业下降0.9%,重工业下降2.5%;生产资料下降2.6%,生活资料下降1.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8%,其中,燃料、动力类下降5.5%,黑色金属材料类下降4.6%,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上涨4.1%,化工原料类下降2.2%。

财政税收运行稳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54.74亿元,增长0.5%;其中,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分别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0.2%、29.8%,分别增长0.2%和1.4%。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77.43亿元,下降6.5%。其中,教育支出647.52亿元,增长0.6%;住房保障支出174.82亿元,增长7.8%。

经营主体规模持续扩大。全年新设经营主体60.32万户,比上年增长11.6%。其中,新设企业42.58万户,增长15.2%;新设个体工商户17.74万户,增长4.0%;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56户,减少56.6%。截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经营主体367.07万户,增长8.0%;其中,企业232.79万户,增长10.9%;个体工商户134.12万户,增长3.2%;农民专业合作社0.16万户,下降6.2%。

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全年规模以上企业非化石能源(太阳能、生物质、水力和垃圾焚烧等)发电量87.6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0%,占规模以上企业发电量比重为20.1%,提升1.9个百分点。其中,太阳能发电量18.27亿千瓦时,增长12.5%;垃圾焚烧发电量45.57亿千瓦时,增长11.4%。燃气发电量183.63亿千瓦时,增长16.0%,占规模以上企业发电量比重为42.1%,提升7.0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6.73亿元,比上年增长2.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37千公顷,增长0.9%;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51.48千公顷,增长1.5%;园林水果种植面积71.43千公顷,下降0.1%。

image.png

全年粮食产量15.90万吨,比上年增长4.6%;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22.84万吨,增长2.1%;园林水果产量81.06万吨,下降4.0%;花卉产值77.97亿元,增长3.4%。

全年肉类总产量11.33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其中猪肉产量7.45万吨,增长39.9%。

全年水产品产量48.00万吨,下降0.8%。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1.48万吨,下降7.8%;淡水产品产量36.52万吨,增长1.7%。

截至年末,全市新增绿色食品企业6家,合计64家;新增产品24个,合计139个,比上年增长14.87%。全年绿色食品认证面积5.87万亩,年产量10.36万吨,年产值9.53亿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3.0%。分生产规模看,大型工业企业下降6.3%,中型工业企业下降0.2%,小微型工业企业增长1.9%。

image.png

全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合计比上年下降6.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7.9%。其中,汽车制造业下降18.2%,电子产品制造业增长4.8%,石油化工制造业增长5.2%。

先进制造业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2%,先进轻纺制造业增长0.6%,新材料制造业增长5.2%,石油化工业增长12.6%,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业下降8.2%,先进装备制造业下降14.7%。

全年规模以上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3%,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0.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7.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5.1%,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5.4%。

重点工业产品中,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显示器、光电子器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快速产出,产量分别增长33.0%、22.0%、16.2%和12.0%;家电产品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家用电冰箱产量增长61.9%,家用房间空气清洁装置产量增长25.4%。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278.36亿元,比上年下降1.8%;实现利润总额1333.34亿元,下降3.9%。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3.3%;企业亏损面26.9%。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478.22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全年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资质的所有独立核算建筑业企业2581个,增长6.0%。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4068.40亿元,比上年下降4.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949.50亿元,增长12.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85.21亿元,增长2.4%;金融业增加值3049.01亿元,增长3.9%;房地产业增加值2591.85亿元,下降3.7%;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0479.90亿元,增长4.9%。

image.png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866.45亿元,比上年增长7.1%;利润总额1720.92亿元,下降1.6%。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增长12.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5.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8.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0.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6.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3.8%,教育增长11.4%,卫生和社会工作下降2.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0.3%。

全年货运量95092.94万吨,比上年增长2.4%。港口货物吞吐量68741.07万吨,增长1.8%;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7671.81万吨,增长17.0%。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645.13万国际标准箱,增长4.1%。全年客运量33210.69万人次,增长9.0%。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7636.93万人次,机场货邮吞吐量238.25万吨,分别增长20.9%、17.3%。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46.14亿人次,增长1.1%,其中地铁运送乘客32.59亿人次。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513.69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056.88亿元,增长9.7%;电信业务收入456.81亿元,增长1.4%。快递业务量142.51亿件,增长21.9%;快递业务收入986.15亿元,增长10.0%。

截至年末,累计建成5G基站10.77万个。5G用户数2098.8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96.4万户。“穗好办”APP提供11000多项服务一站式指尖办,实名注册用户超2200万,服务量超9500万宗。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55.77亿元,比上年增长0.0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0090.84亿元,下降0.1%;住宿餐饮业零售额964.93亿元,增长1.8%。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商品分类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下降15.3%,粮油、食品类增长9.0%,中西药品类增长5.2%,化妆品类增长13.8%,金银珠宝类增长0.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4.5%,通讯器材类下降5.8%。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3070.00亿元,增长3.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8%。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2%。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下降6.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增长13.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7%。

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7.7%。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8.7%,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0.0%;水上运输业投资增长21.9%,航空运输业投资增长40.0%;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5.3%。

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3.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4.3%。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投资增长18.2%,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37.1%,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56.5%。

房地产开发业完成投资3066.03亿元,比上年下降7.4%。商品住宅开发投资2210.77亿元,下降8.3%。办公楼完成投资205.70亿元,下降9.5%;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168.28亿元,下降13.2%。

七、对外经济

全年商品进出口总值11238.38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商品出口总值7005.48亿元,增长7.8%;商品进口总值4232.89亿元,下降4.0%。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2772.59亿元,增加682.56亿元。

image.png

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445个,比上年增长27.4%。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30.99亿元,下降52.2%。

八、金融业

年末广州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0802.37亿元,比年初增加4164.03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8945.41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1174.33亿元,比年初增加4500.09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0416.06亿元。

年末全市共有境内上市公司154家,与上年末持平,总市值17838.07亿元,比上年末下降0.3%。各类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322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3家,共计筹资人民币32.20亿元。全市共有证券公司5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25.62亿元,净利润104.15亿元,分别增长27.8%和35.7%。证券分支机构340家,股票账户数2578.04万户,代理证券交易额33.70万亿元,增长19.2%,其中股票交易额14.68万亿元,增长25.4%。期货公司7家,代理期货交易额20.51万亿元,增长9.6%;营业收入24.44亿元,下降6.1%;净利润4.50亿元,下降28.7%。基金公司2家,共管理公募基金79只,基金规模726.53亿份,基金净值771.67亿元,营业收入3.62亿元,净利润0.12亿元。

年末全市拥有保险法人机构5家,市场主体111家。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1978.82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01.03亿元,增长4.7%;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180.63亿元,增长10.6%;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97.16亿元,增长5.6%。保险赔款及给付支出697.78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262.19亿元,增长3.9%;寿险业务赔付支出319.14亿元,增长52.4%;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赔付支出116.45亿元,增长10.1%。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36元,比上年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14元,增长6.0%。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50496元,比上年增长2.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29462元,增长5.4%。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1.0%、37.6%。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41.8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6%。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910.71万人,增长1.0%;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31.13万人,下降2.3%;参加失业保险712.41万人,下降0.9%,全年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数为38.49万人,增长38.3%;参加工伤保险735.68万人,下降3.6%。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507.26万人,增长6.6%,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012.98万人,增长9.4%。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94.28万人,增长1.2%。医疗保险基金收入696.53亿元,减少9.6%;年末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785.36亿元,增长4.2%。

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282元,同步调整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等社会救助标准。全年医保部门实施医疗救助179.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7%。年末享受低保待遇的困难群众达4.69万人,其中,城镇1.87万人,农村2.82万人。享受特困救助供养的特困群众共1.13万人,其中,城镇0.69万人,农村0.44万人。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6.53万张,收养人员3.07万人。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42.48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11.94亿元。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6.17万人,在学研究生18.32万人,毕业生4.93万人。普通(职业)本专科招生47.44万人,在校生149.80万人,毕业生41.06万人。技工学校招生9.58万人,在校生27.80万人,毕业生7.4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4.47万人,在校生14.47万人,毕业生5.42万人。普通中学招生25.94万人,在校生70.36万人,毕业生19.28万人。普通小学招生24.01万人,在校生133.21万人,毕业生19.51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54.97万人。

全年专利授权11.29万件,比上年下降4.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79万件,增长4.4%。

年末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事业单位21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48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9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4家(含省级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0个。广州院士活动中心服务在穗全职院士人数6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3人。

截至年末,全市市属市场监管系统已建成的国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共13个。全市市场监管系统直属法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11个,法定质量计量综合检测机构6个,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筹建中的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4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个,标准化技术机构1个,特种设备综合检验机构1个。全市获得资质认定(CMA)检验检测机构1133家,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组织24856家,获得强制性产品(3C)认证组织1114家。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事业单位)1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分馆)270个,公共图书馆(不含分馆)23间,博物馆和纪念馆73个,国家综合档案馆13个。全市有广播电视台6座(含各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

全年城市接待过夜旅游者5881.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1%。其中,入境旅游者501.11万人次,增长32.8%;境内旅游者5380.27万人次,增长4.1%。在入境旅游人数中,外国人204.67万人次,增长55.6%;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296.44万人次,增长20.6%。文旅消费总额3528.23亿元,增长6.6%。入境文旅消费35.70亿美元,增长33.2%。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6199个,其中,医院336个,妇幼保健机构12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7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6个,卫生监督机构11个。全市拥有床位12.09万张,比上年增长3.3%,其中,医院床位11.12万张,增长4.1%。全市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1.03万人,增长3.0%;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54万人,注册护士9.67万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201人,卫生监督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55人。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1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床位0.37万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72万人;镇卫生院31个,镇卫生院床位0.24万张,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0.48万人。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12.64万例,死亡152人,发病率671.44/10万,死亡率0.81/10万。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提供诊疗服务1.9亿人次,增长10.4%,提供住院服务434.81万人次,增长8.7%。

全年举办国际级、国家级单项比赛54项。全市培养输送运动员全年获得世界级比赛冠军33项,获得亚洲级比赛冠军13项,国家级比赛冠军160项。全年开展各级各类群众体育品牌活动185余项,超100万人次参加。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84.13亿元,比上年增长4.2%。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平均降水量2536.7毫米,较近十年偏多25.8%,较常年偏多31.9%。年末全市大型水库蓄水总量2.41亿立方米,比上年末上升51.3%。初步估算,全年供用水总量59.92亿立方米(包含火电用水)。

全年全市平均灰霾日数6.8天;全年日照时数1647.9小时,比常年(1991-2020年)偏多0.5%;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21微克/立方米,继续在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全市20个国考、省考断面全面达标,其中I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Ⅱ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0%,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30%,Ⅳ类、Ⅴ类和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均为0。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719.20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2%。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280.71亿千瓦时,增长6.3%;其中,工业用电量486.95亿千瓦时,增长4.0%。

年末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共65座,处理能力达835.63万吨/天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2024年全年新增绿道53公里,年末累计建成绿道3929公里。全年新建碧道154公里,年末累计建成碧道1396公里。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37起、死亡218人、受伤115人,同比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1.3%、21.9%。直接经济损失7695.7万元,增长11.5%。其中,全年发生交通运输业事故175起,同比下降28.6%;死亡160人,同比下降29.8%;受伤92人,同比下降1.1%;直接经济损失1943.4万元,下降20.7%。

全年全市(含市区市场监管部门、农业农村部门)食品抽检13.3万批次,合格率98.65%,其中市本级市场监管局食品抽检7.2万批次,合格率98.48%。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级别食品安全事故。全年完成药品抽检1903批次,合格率99.5%;化妆品抽检2197批次,合格率98.0%;医疗器械抽检166批次,合格率100%。(文/广州日报)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高小波

本文标签:广州国民经济广州进出口广州生产总值

返回大湾区经济网首页返回最新动态频道企业号入驻

免责声明:本网所刊登资讯均来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平台内容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档

大湾区经济网属于粤港澳三地有关职能部门共同监管、粤港澳三地有关商协会支持的官方权威指定信息推进传播平台

本网站由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站由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2024 www.dwq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2394700904@qq.com / 商务合作:15013200095

京ICP备19030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