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险企密集增资,打响偿付能力“保卫战”

来源:证券之星2025-05-19 19:39

在当前国内利率中枢持续下行的背景下,2025年的保险业,正在经历一场偿付能力“保卫战”,各大险企纷纷通过增加注册资本和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补血”。

5月14日至16日短短三天内,鼎和财险、国富人寿、中华联合人寿三家险企相继披露增资计划,合计拟增资约26.78亿元,而这仅仅只是此次“补血潮”的冰山一角。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8日,年内全行业实际获批增资规模已达36.73亿元,叠加496亿元债券发行规模,年内“补血”总额已突破530亿元,远超去年同期的约140亿元。

具体来看,5月14日,鼎和财险在官网发布公告称,以公司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按持股比例同比例转增注册资本,注册资本从约46.43亿元增加至60亿元,增资金额合计约13.57亿元,各股东持股比例不变。该变更注册资本事项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批准后生效。

据悉,鼎和财险上一次增资还是在2021年,且属于扩股增资,不同于此次的资本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彼时,鼎和财险引进战略投资64.51亿元,其中16.25亿元于2022年4月获批后计入注册资本,使其注册资本变为46.43亿元。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增资方式,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解释道,资本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是指公司将累积的资本公积金按股东持股比例转化为注册资本,从而增加公司的注册资本规模。这种增资方式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股东权益总额保持不变,仅会计科目发生调整;二是各股东的持股比例维持不变,不会导致股权稀释;三是增资过程不涉及现金流动,能够有效节约公司现金流。相比之下,股权增资是通过发行新股或转让现有股份的方式引入新股东或增加现有股东持股,这种增资方式会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可能导致原有股东的持股比例被稀释。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也进一步表示,虽然资本公积金转为注册资本不会改变企业净资产总额,但对于鼎和财险来说,其一,更高的注册资本有助于增强公司的偿付能力;其二,稳定的资本结构能增强市场信心。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充足的资本可以让公司在经营中更具韧性,有效应对潜在风险。

5月15日,国富人寿也发布公告称,已于4月28日召开的2024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的议案》,如增资扩股获得监管部门批复同意,国富人寿注册资本将由目前的约19.26亿元增加至约20.47亿元。

本次增资每股单价为1.18 元,增资规模约为5084.75万股,广州唯品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现有股东,增资后将持有股份约 5.19亿股,持股比例为25.37%,以货币方式向国富人寿合计投入资金约6000万元。

紧随其后,5月16日,中华联合人寿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4月30日召开2025年第四次临时股东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中华联合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拟增加12亿元注册资本金的议案》,同意公司注册资本金由29亿元增至4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3家险企之外,年内还有另外8家也披露了增资计划,11家合计拟增资规模达279.24亿元。

而在债券发行方面,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8日,2025年共有11家保险公司通过发行债券来增强资本实力,合计发债规模达496亿元,其中资本补充债规模为39亿元,永续债规模为457亿元。

实际上,保险公司的“补血潮”在2023年便已现出端倪。据了解,2023年险企发债规模就已经突破千亿元,2024年则进一步达到1175亿元,并有多家险企扩股增资,合计“补血”超1400亿元。而募集资金的用途也无外乎用于补充资本、提高偿付能力和支持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对此,普华永道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分析称,随着利率持续下行,保险行业的责任准备金和偿付能力充足率会持续承压,因此为了维持行业偿付能力水平充足以支撑业务发展,险企仍需要外生性的资本补充,包括股东增资和发行资本补充债等方式。

东海证券非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陶圣禹也表示,偿二代二期工程实施后,监管对保险公司的资本认可更为严格,最低资本要求有所提高。随着保险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险企的产品销售和投资的扩容均需要资本支撑。资本的注入既能增强行业整体实力,稳定发展节奏,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也能提升资本运用的灵活性,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的优势,为资本市场提供增量资金,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而对于险企未来应该如何继续打好这场偿付能力“保卫战”,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指出,保险公司需要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提升经营效率来增强自我积累能力;同时,还应加强风险管理,合理配置资产,确保资本的有效使用和增值;放弃过去的粗放型资本运用模式,科学高效地统筹业务结构,不断提升投资策略回报率,才能在“补血”的同时,提升险企的“造血”能力。

免责声明:凡是标有来源“大湾区经济网”均为本网的文字内容原创;图片为政企及百度图库提供。其他均来自本网“授权媒体”或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平台内容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任何责任。

证券之星 · 热榜换一换

大湾区经济网属于粤港澳三地有关职能部门共同监管、粤港澳三地有关商协会支持的官方权威指定信息推进传播平台

本网站由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站由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2024 www.dwq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2394700904@qq.com / 商务合作:15013200095

京ICP备19030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