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站

首页 > 湾区资讯

共享湾区机遇,共建“一带一路”

来源:广州日报 · 2025-01-20 10:32
小字号阅读量:5.68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为新形势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更高水平迈进指明了方向。机制实际上是将机构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形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格局,机制建设关键是要把关系全局的需求与供给、竞争与合作、公平与效率等重大关系统筹起来。由此可见,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也应从多个维度进行完善。

  完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调推进机制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通过“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三大路径,创新性地打造了一个区域融合、制度融合、人文融合的全新世界级湾区典范,也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

  一是“硬联通”资源配置优化机制。推动区域内物流、资源和信息流的高效流动,是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的物质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已建成全球领先的港口群和机场群,包括香港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等,应当鼓励粤港澳大湾区的港口、航空、物流企业联合“走出去”,共同开拓“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市场。从数据来看,广州港的航线增长主要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方向,截至2024年12月,广州港南沙港区已开辟200条集装箱班轮航线,其中165条外贸航线覆盖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等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方向航线近150条。互联互通将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跨境流动,也将带来新的经济通道,引发区域经济重构。

  二是“软联通”促进规则标准衔接。政策、法律、监管等规则标准的对接与协调,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一方面,借鉴粤港澳大湾区融合与发展经验,推进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医疗、教育、旅游、建筑等服务领域的相互开放。促进建筑师、导游、会计、律师等专业人士的跨境执业,推动职业资格的相互认可,鼓励人员跨境流动,降低贸易的制度性障碍。另一方面,借鉴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经验,建立多元化的专业服务体系,提供法律、会计、股权、融资、保险等服务平台,便利企业获取专业支持,降低“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此外,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借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等国际规则,推动引入合并第三方、合并多项仲裁,紧急仲裁员委任、临时措施,加速程序庭审等仲裁制度,提升仲裁效率与灵活性。构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司法系统与仲裁机构的协同机制,强化法院对仲裁程序的支持及对仲裁裁决效力的保障。

  三是“心联通”促进相互理解与信任。“心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精神内核,通过文化、教育、民间交流等方式,增进共建国家人民之间的感情,以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支持。通过开展艺术节、电影节、体育赛事等文化活动,深化教育合作,鼓励青年交流和民间互动,夯实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利用新兴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平台,创新交流方式,扩大民心相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总之,构建“三联通”高效闭环,不仅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应对全球化挑战、促进互联互通的关键力量。通过“硬联通”夯实合作基础,“软联通”保障合作顺畅,“心联通”增强合作认同,可以实现政策、设施和民心的有机融合,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机制

  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贸易额过去十年增长显著。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贸易额增长了近20倍。中国与非洲、东南亚等地区贸易额持续增长,非洲成为中国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出口市场,东盟已经成为了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一是完善“多边、双边”经贸合作机制。比如,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框架之下,加强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通过中非合作论坛(FOCAC)等机制,在金砖国家(BRICS)框架下,拓展新市场,建立新的经贸联系。充分利用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自贸区、自贸港之间的联系。

  二是加强投融资领域互通机制建设。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六个跨境”模式(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人民币债券、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跨境双向股权投资试点、跨境金融资产转让、跨境金融基础设施)所积累经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金融互联互通。加强跨境支付、清算、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的对接,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的资金流动与融资需求。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联合港交所、深交所等共同“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加深资本领域合作,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三是用好“两国双园”产业园区共建机制。中国、马来西亚“两国双园”通过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的互补性合作,推动了两国在制造业、物流和资源开发领域的深度融合。体现了共建“一带一路”下的区域经济合作理念,推动了中马之间的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基础雄厚,市场主体多,可以通过与东盟、拉美国家采取“两国双园”产业园区共建共管模式,帮助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走出去”,吸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企业到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兴业,实现双向共赢。

  完善新兴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新兴领域涵盖海洋、太空、网络、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网络和人工智能是新兴领域的技术基础,海洋和太空是新兴领域技术应用的新领域,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是新兴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的焦点。

  一是技术转移与能力建设机制。与个别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强调“共赢”理念,通过经济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大湾区可利用技术优势,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其提升工业化水平。例如,在非洲,可通过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农业技术等。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帮助这些国家脱贫,融入全球价值链。

  二是科技领域相互交流合作机制。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必然是开放包容的,需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加强科技领域合作。建立科技合作平台,联合共建国家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建立科技合作网络,在重点领域(如气候变化、农业技术、新能源、医疗健康等)设立联合实验室,推动共建国家共同制定技术标准,推动技术标准的互认,降低技术合作的壁垒,举办共建“一带一路”科技论坛,将科技领域相互交流合作机制落到实处。

  三是共同发展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中国政府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为人工智能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大湾区可联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发展“AI+无人驾驶”“AI+机器人”“AI+医疗”“AI+智能制造”等,共同应对未来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领域,涵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跨境电商、数字金融、数据共享与治理等方面。简化跨境电商的通关手续,推动电子支付和数字认证的互认,促进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跨境数据的互联互通。

  【作者符正平系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教授,彭曦系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4年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支持(批准号:GD24ESQ15)】

本文标签:跨境人民币跨境支付中国联通

返回大湾区经济网首页返回湾区资讯频道企业号入驻

免责声明:本网所刊登资讯均来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平台内容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档

大湾区经济网属于粤港澳三地有关职能部门共同监管、粤港澳三地有关商协会支持的官方权威指定信息推进传播平台

本网站由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站由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门户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2024 www.dwq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2394700904@qq.com / 商务合作:15013200095

京ICP备19030535号